开云体育入口-小因当时聚焦于欧冠,决赛结束后才决定加盟我们
文/李绪红 董晓梅 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本文选摘自《管理视野》杂志(杂志订阅请至文末获取相关信息)。改写自Laura Noval(维也纳工商经济大学助理教授)的论文On the Misguided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The Roles of Focalism and the Impact Bias in Unethical and Selfish Behavior,《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2016,Vol. 133, pp. 1-16,改写者李绪红(复旦大学教授)、董晓梅(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无论在多么发达的文明社会里,人性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小自私”。特别是在职场这个复杂的角斗场里,为了实现某种愿望——比如金钱的回报或是职业发展等,人们有时甚至会选择违背自己的本心,做出非伦理的、自私的“坏事”。
然而大量的研究却表明,人们往往容易高估某件事情的结果会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影响,包括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影响偏差(impact bias):预测在一件好事发生之后,会非常开心,但现实情况是这种开心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要比想象的打些折扣,反之亦然。比如馋了很久的日式料理,可能在吃到撑的时候就开始后悔,乃至心疼为了吃这一顿大餐而花掉的Money了;比如心心念念了很久的海岛度假,在沙滩上见到人山人海后,就开始哀叹还不如窝在家里看电视了;比如在讨厌的下雨天出门,等真正地走在雨中,发现也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糕了;再比如分手的时候肝肠寸断要死要活以为一辈子都完了,等过了几年,连对方的名字和长相都快想不起来了……
决策情感理论认为:
人们预测决策的后果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感受,然后依据可能会感受到的情绪来选择自己的决策,这种预测就被称为情感预测(affective forecasting)。
既然已经有研究证明情感预测会影响个人对事情后果的价值感知,那么情感预测是否就有可能会影响人们通过非伦理和自私的行为来达到目的?
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behavior)和自私行为(selfish behavior)略有不同:非伦理行为指在道德上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行为,或是一些欺骗行为;而自私行为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上的行为,不一定就是非伦理的。
此外,还要考虑到人们的情感预测往往并不是那么准确的,还存在影响偏差和过度聚焦(focalism)。
过度聚焦指的是人过分关注某件事情的结果。
当人们把焦点放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就可能会忽略另外一些事情对自己情绪的影响。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会过分估计这件事情将会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影响,而这种高估的情感预测会促使人选择那些非伦理或是自私的行为达到目的,防止自己承受那些不好的情感或者享受胜利的快感。
我们因此提出了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过度聚焦事情的后果会增加人们利用非伦理和自私行为去实现目的的倾向。
假设2:过分估计事情的后果会带来的情绪影响(影响偏差)在过度聚焦和非伦理/自私行为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我们做了4个实验来检验上述假设。
实验1
某一欧洲大学商学院的96名学生参与实验,被随机地分成两组,一组是控制组,另一组是减少过度聚焦的实验组(减少过度聚焦的方法是加入另一些生活中其他的事物,例如家人、朋友和兴趣爱好等)。让参与者事先阅读一个假设情境,假定他们记错了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时间,所以没有时间准备考试了,但是这个考试成绩对他们的GPA至关重要。
步骤一:让参与者在五个不同的时间(分别是,考试结果刚刚出来、一天后、两天后、三天后和四天后)对自己对于考试成绩的开心程度进行预测,从1-9分进行打分,因为这个实验的情绪是负面的,所以分数越低表示越不开心,意味着影响偏差越大。
步骤二:参与者被要求想象自己有机会可以从以前参加过考试的人那里抄到一份答案,然后他们需要回答他们有多大的可能性会抄这份答案来保证自己的GPA不受影响。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9分表示非常可能。
结果表明:减少过度聚焦实验组的测试结果较为乐观,即减少过度聚焦会降低影响偏差,从而减少人们进行非伦理行为的倾向。
实验2
某一欧洲大学商学院166名学生参与实验,和实验1一样,也被随机分成了同样的控制组和实验组。
给他们假定的情境是想象自己有一个毕业之后得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机会,在自己进行了一个比较满意的面试之后,面试官让自己在家里等待录取结果。
步骤一:让参与者预测5个不同时间的开心程度,分别是录取当天、一周后、三个月后、六个月后和一年后,分数依然是9分制。除此之外,还要对如果没有被录取的失望程度进行打分。
步骤二:在进行了情感预测之后,参与者又阅读了理想的公司发给他们的信息,内容是他已经被录取了,原因是公司得到了被试曾经全A的成绩记录。但事实上被试并没有获得全A,此时被试有四个选项可以选择:
(1)表示很开心但立即告知他们真相(很厚道);
(2)表示很开心但问他们是否确定获得了可靠的自己全A的信息;
(3)接受录取通知,在几个月后再告知真相;
(4)接受录取通知但只字不提(太不厚道了)。
四个选项在非伦理的程度上逐渐上升。
结果表明:试验者预测的开心程度越低,或者预测的失望程度越低,采用非伦理行为的倾向都会越低,也就是会表现得比较厚道。更有趣的发现是,在女性被试中,过度聚焦对影响偏差没有明显的作用。此外,除了过度聚焦,个体特征也对非伦理行为倾向存在影响。
实验3
为了探究过度聚焦和影响偏差对自私行为的影响,161名商学院学生参加了实验,也被分为控制组和过度聚焦减少的实验组。参加者被告知他们要共同竞争60英镑的彩票。
步骤一:预测一下自己在中奖当天、一天后、两天后、三天后、四天后、五天后这六个时间点自己的开心程度。为了知道中奖后真实的开心水平,我们找到了20名曾经真正中奖过的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当时的情绪变化进行描述。
步骤二:告知他们会被随机分配为分配者和接受者,但事实上我们把所有被试都设定为分配者,给每人7张彩票,让他们在自己和“接受者”之间分配,给自己的越多也就说明越自私。
结果表明:不怎么过度聚焦的被试预计自己中奖之后情绪不会剧烈波动,使得他们愿意把彩票分给别人而不那么自私。此外,控制组和真实得奖者在情感预测上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实验4
207名大学生(其中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被随机分成了3组,除了和上面一样的控制组和实验组,还有另一组不让他们做情感预测的控制组(因为担心问这样的问题会促使他们把焦点集中到这件事情上)。
情境是他们在5分钟内做完20个矩阵题,最后成绩前25%的人可以获得500英镑,但事实上5分钟一般是解不完这些题的。然后他们需要预测在3个不同时间:刚刚获奖、用掉奖金、获奖1个月后自己的开心程度。
步骤一:解题。
步骤二:5分钟后,又将被试分为可能欺骗组(possibility-cheat-condition)和不可能欺骗组(no-possibility-cheat-condition)。
对于前一组,给他们发放正确答案,让他们检查之后把自己开始写的答案整理好后上交;对于后一组,整理好答案后上交。后一组的作用主要在于让我们看到理论上真实应该有的准确率。如果前一组中获得的分数高于真实准确率的,则说明可能采取了欺骗行为。
结果表明:不怎么过度聚焦的被试估计自己获奖后不会有剧烈的情绪波动,因此他们欺骗行为少一些。虽然多加了一组不预测控制组,但是分析发现和预测控制组之间在情感预测上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被试潜意识里面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情绪预测这件事情。
管理启示录
虽然员工的伦理和无私行为是每个公司都希望看到的,但以前的方法要么在招聘时着力寻找那些有高尚价值观的员工,要么就是时常进行价值观的鞭策,时不时地说教洗脑喊口号。
但是这样的方法不仅做起来困难,还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员工产生逆反心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我们的研究表明员工做出非伦理或是自私的行为,原因并不一定是他们价值观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对事后结果的情感预测。然而这种预测是存在影响偏差的,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减少这种影响偏差,让他们感知到事后的结果并没有原本想象的那么让人感到开心或是难过,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减少非伦理和自私的行为。想一想,你是不是特别喜欢温顺听话的员工?为了讨得你的欢心,员工们是否不再仗义执言,做事的准则不再是按照客观实际,而是老板的好恶,为此不惜弄虚作假、谎报数据……究竟是谁导演了这场戏?
除此之外,影响偏差的来源是人们太过聚焦于一件事情上,某件事情也许会给你带来荣誉,带来金钱,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这些。但是也要考虑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这件事情会影响到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处理等等,除了眼下的工作,还有诗和远方,视野更加开阔会让人的行为更加高尚。
《管理视野》全年4期,年度优惠订阅价258元(原价每期88元,省94元)新订读者还将获赠复旦商业知识出版书籍一本。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刻订阅。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